本文共 1689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
做科研不要被影响因子所束缚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在与信息学院大数据1901班同学的交流会上,分享了自己多年科研经历和对青年学子的期望。他的讲话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他关于"做科研不要被影响因子所束缚"的观点,深深触动了同学们的心。
严建兵回忆道:"在我目前已发表的170多篇文章中,最满意的是多年前一篇影响因子不到2分的文章。当时我和你们现在的年纪差不多,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我把我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怎么改变,这个领域应该怎么发展写得铿锵有力,我把我人生的梦想写到了那篇文章。如今,这篇文章里的每一个目标,我都一个个地实现了。"
这句话道出了严建兵对科研态度的真实写照。他坦言,当年自己并没有明确的科研目标,也没有人能从旁指导,只能靠自己日复一日地坐在第一排听讲和学习。他还分享了自己在选择科研道路时的经历:当郑用琏教授选择他去他的实验室读研究生时,他在青年湖旁的石凳上坐了一下午,思考了自己的未来选择,逐渐相信自己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严建兵强调:"兴趣或者适不适合是一种伪命题,这种伪命题的根源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选择没有对错,一旦做出了选择,只要坚定的走下去,就会有收获。"
在交流会上,严建兵还鼓励大数据专业的学子:"我们现在要用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着力发展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等新兴交叉学科。大数据专业大有可为,要有信心。"
交流会受益良多,许颖同学分享了她的感悟:"通过这次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对话,我越来越意识到,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是因为他们具有敢闯敢拼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品质。曾经的我经常纠结选择的正确与否,但通过严老师的分享让我认识到,选择没有对错,确定了一条路坚定地走下去,路就会越走越宽,努力做下去,就会有收获。"
院士: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不要唯影响因子高
美国贝勒医学院博士高士洪曾表示:"发论文强调'作者贡献'的讨论是有意义的。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贡献多数时候很难量化。考研分数、影响因子、一作文章数、通讯文章数,这些科研人员'升级'过程中面对的考评方式虽然略显生硬冰冷,但是也体现着高校建立量化公平性考核的追求。"
中国正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表示:"必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能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那样你永远做不出开创性的工作。"
今年87岁的陆汝钤院士,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先驱之一,是中国人工智能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的首位获得者。他还曾担任多个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委,近年来对国内外高影响力论文的表现给予了深刻评价。
网易科技《科学大师》栏目提问:"衡量一国人工智能科研水平,高影响力的论文(指引用次数及发表量)是重要的维度,您是多份学术期刊的编委,领域内这些年高影响力论文的表现怎么样?"
陆汝钤回答:"重视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必须的,因为引用次数越多,表示大家对你的研究的关注程度越高。但是我觉得也不应该太极端。因为很可能有些重要的创新思想在初期并没有人注意到,如果你只是以论文引用率作为唯一导向,可能就会产生误导,甚至于错失创新的机会。"
近年来,国内已逐步反对"唯SCI引用"、"唯影响因子高"的评价方式。有单位要求科研人员提供少量代表性论文,多了不算数。这种做法是针对论文指标过度定量化的。
网友评论:
"我非常赞同严教授的说法!目前文章评价以分区、影响因子为依据,失去了文章本身价值!影响因子的定义与计算影响因子的意义和作用。影响因子是评价科技期刊的重要的量化指标之一。在某一特定年份,某一期刊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的度量,具体计算:该年引证该刊前2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2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发表文章分区、影响因子与研究课题是否是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此外影响因子是杂志的影响因子,并非是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要针对某篇具体文章进行评价!不要以刊评文!"
参考链接: http://news.hzau.edu.cn/2022/0314/62750.shtml
转载地址:http://ncgfk.baihongyu.com/